活廖死張 : 「活廖死張」 西螺七崁話淵源

西螺七崁雙廖後代子孫至今不僅仍保留「活廖死張」習俗,甚至從姓名中第二個字的排行就可看出第幾代的排序,成為台灣罕見宗族文化的活見證。
全國西螺七崁雙廖家族雖以雲林為主,但外移人口相當多,根據雲林縣議員廖清祥從戶政機關所得的統計,雲林縣屬雙廖後裔約三萬五千人,至於散居其他各縣市包括台北縣、台中市、桃園縣、南投縣,仍有為數不少的雙廖後裔,可惜未進行確切的統計,無法獲得正確數據。
雙廖家族有一個特殊的「活廖死張」習俗,因此出現「雙廖」的說法,即在世時,凡戶籍、兵籍、財產、名號、生辰、結婚都姓「廖」,死後神主牌、墓誌、祭祀全改姓張,成為全世界僅有生死不同姓的民間習俗。
「活廖死張」得追溯到六百多年前,元末時廖姓子孫廖義居福建官陂,朝廷封員外郎賜九品銜,單生一女,後張氏望族之後張再輝(名愿仔)避居廖宅教讀,廖義贅為東床快婿兼養子,並將張改名為元子。
張元子生獨子友來,後廖族因犯國法遭誅連,張元子無力替妻族平反,病危之際囑咐獨子「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,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,汝當代父報答,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,死當姓張以存父姓,生死不忘、張廖兩全」,友來遵從父親遺訓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,不違祖命,自此才有張廖一族,且依族譜命名排序,至今傳至第二十三代,源遠流長。
活廖死張
台中市西屯、南屯一帶的廖姓家族姓氏會「轉換」,在活著時姓「廖」,過世則改姓「張」,祖先墓碑姓氏都是「張」,成為特殊的姓氏習俗,但其中一房則直接複姓為「張廖」,不再變換姓氏,成為台灣奇特姓氏之一。
張廖氏始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府,根據族譜記載,元末明初時,張愿仔為廖家所招贅,後來他只生一子,為傳承二姓立下遺囑,表明「子孫生當廖姓,以光母族,死當姓張,以存父姓」。
廖姓家族台中市的祖厝是位於西屯區的「張廖家廟」,為台中市定古蹟之一。
台中廖氏家族中成員不管是戶籍、身分證、兵役資料、買賣契約等,都以廖姓來登記,但一過世,家中的神主牌位、墓碑、訃聞、族譜等,都要改為張姓。
此一姓氏習俗相當特殊,不知典故的人若是遇上廖姓友人的父母過世,接到訃聞,發現其載明為「張公」或是「張媽」,還以為寫錯了,或是發錯訃聞。
以台中市市定古蹟「廖煥文墓」來說,墓主廖煥文是南屯一帶名人,過世後,其子孫為他所營造的墓碑,也載明是「煥文張公」。
這種特殊的姓氏習俗除了在台中市西屯、南屯一帶外,也存在於雲林西螺,著名的「西螺七崁」正是由廖姓族人來台所開拓,也保留此一習俗。
有一房直接複姓張廖
雖然「活廖死張」是台中市西屯南屯一帶部份廖姓家族的傳統,但其中有一房卻直接複姓為「張廖」,不再生死兩姓,其原因眾說紛紜不可考,台中市前議長張廖貴專,以及目前活躍於台中政壇的市議員張廖萬堅、張廖乃綸,都是其家族成員。
0 意見: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